全品类食材一站式配送服务商
打造中国安全食品供应链知名品牌
全国服
务热线
400-030-0090
年终数据公布,总产量13908亿斤!探寻万亿斤产量背后的大食物观
发布日期:2024-01-06
近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,根据对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的调查,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453万亩),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90公斤/亩,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。与2022年相比,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78亿斤,增长1.3%。
农民常道“靠天吃饭”,然而从个体视角上看,今年不算“风调雨顺”。
先是5月底,黄河到淮河之间的区域出现了罕见的“烂场雨”小麦成熟收获期间出现的大范围连阴雨或暴雨天气,影响已收获小麦籽粒的晾晒和大田中小麦的收获。与去年相比,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减少25.5亿斤,下降了0.9%。
然后是汛期以来,华北、东北等地极端降雨带来的洪涝。8月初,河北保定、廊坊,黑龙江五常、尚志等地受洪涝影响,粮食减产。
还有8月下旬西北局部干旱,一些受灾严重的乡镇、村组、农户甚至颗粒无收。
这些灾害不仅发生范围较大,而且发生时间在关键期,为今年的丰收带来不少压力,但从全国范围看,今年是近些年农业灾情较轻的年份,同时粮食生产被高度重视,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,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,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,连续9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。
中国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,约占世界人口的1/5,但耕地面积仅占世界面积的9%,人均耕地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,面临巨大的粮食需求和有限的耕地资源,中国端牢饭碗面临不少压力。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,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。
“粮食安全”的概念最初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,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的。当时“粮食安全”的概念指的是每个人不论何时都可以获取维持生存与健康的食物。
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,联合国粮农组织重新定义“粮食安全”一词,我国审时度势,提出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“粮食安全”的定义:为人民群众供应数量充沛、质量达标、结构合理、安全环保的粮食。在持续演变后,如今的粮食安全定义主要包含四个特征,那就是粮食供应、粮食获取、粮食利用与粮食稳定。
目前,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的水平,粮食的有效供给逐步增加,人均稻谷和小麦产量达到247.1公斤,基本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,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粮食供给仍处于总量不足、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状态,而且这将是中国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将面临的长期挑战。
一方面是总量不足,在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,人们的食物消费中,口粮的比重持续下降,而其他食物的比重不断上升。我国用占全球9%的耕地、6%的水资源,要养活全球18%的人口,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,我国的粮食安全、食物供给长期处在一个紧平衡的状态。尽管2022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超过了6.8亿吨,但实际的粮食消费量却已经突破8亿吨,中国每年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粮食,这已经成为常态。
一方面是结构性矛盾突出。大的区域之间供求矛盾日渐突出,粮食主产区、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者之间数量对比,南北地区人口分布、资源分布和粮食分布三者之间格局,都发生了巨大变化,能够调出粮食的省(区市)数量在不断减少;粮食供求中品种结构不平衡,口粮绝对安全,但“三料”(油料、糖料、饲料)明显供不应求,须通过进口来弥补。
民以食为天,国以粮为安。食物供给多元化,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才更牢。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,解决好吃饭问题、保障粮食安全,要树立大食物观,立足整个国土资源空间,向森林要食物,向江河湖海要食物,向设施农业要食物,全方位、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,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。
“大食物观”自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被首次提出,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“树立大食物观”纳入“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”章节,“大食物观”正不断丰富和发展。与以前单一的“粮食观”相比,现在的“大食物观”涵盖范围更广,不只是主粮,蔬菜、水果等副食产品,还有肉、蛋、奶、鱼等动物性食品,以及微生物、合成物质等可食物品都列入食物范畴。
“大食物观”赋予我国粮食安全新内涵。树立“大食物观”,意味着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好粮食安全的要义,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性的消费需求,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。
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,中国人的饭碗端在了自己手里,但广大人民群众对食物和营养发展有了新的、更高的要求。践行大食物观,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既是现实所需,更是让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。
往期内容: